close

  □李振廣
  2014年5月2日,隨著馬英九母親秦厚修的病逝,當年臺灣的“渡海一代”已漸漸凋零。1949年,中國內戰接近尾聲,國民黨開始退往臺灣地區,來自青島、上海、廣州、香港等地的近200萬軍民,匯聚於臺灣地區。
  其中有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父母馬鶴凌、秦厚修,臺北市長郝龍斌的父親、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父親連震東等“精英”。這些“渡海一代”,承受了背井離鄉的苦楚,同時也為臺灣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
  矢志國家強大統一的馬鶴凌、秦厚修夫婦
  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1920年生於湖南衡東縣,在中學讀書時就開始參加抗日學生運動。1941年,他考入重慶的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第十一期。畢業前夕,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人”的號召,入伍從軍。
  馬鶴凌早年做過蔣介石的侍衛官,後在蔣經國的“救國團”任職,1948年受命到臺灣工作。1949年,為把大陸的老母親接到臺灣,他偕妻女赴香港等候。1950年7月,馬英九出生在香港。次年,馬家從香港搬到臺灣。
  赴台後,馬鶴凌擔任過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秘書、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臺灣當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組主任等職,培養出許多優秀青年學子。但他一生最大的驕傲,還是培養出馬英九。
  馬英九被蔣經國認為是“無缺陷的年輕人”。1981年9月,從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很快出任蔣經國的英文秘書,次年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1984年,擢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成為時任國民黨臺北市黨部副主任委員的馬鶴凌的頂頭上司。
  馬鶴凌、馬英九父子儘管外貌相似,性格卻南轅北轍:馬鶴凌直率、性子急,馬英九則緩和許多。這種性格上的互補,往往能幫馬英九渡過政治生涯上的難關。上世紀90年代,馬英九擔任“法務部長”時,曾因嚴厲掃黑受到威脅。
  面對艱難,馬鶴凌告訴兒子:“文天祥只活39歲,你已多活5年了。”言外之意是,只要做得對,就大膽去乾,要有得罪人的勇氣。有臺灣媒體曾說,馬鶴凌是馬英九從政道路上的“影武者”。他用獨有的方式,給馬英九默默的支持和鼓勵。
  馬鶴凌一直追求兩岸和平統一。2005年11月,他以86歲高齡辭世,骨灰罈上還刻著他生前所作詩句:“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國;協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短短二十個字,將老人家心懷中華的胸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馬英九的母親秦厚修,1922年生於湖南寧鄉縣。爺爺是清朝舉人,父親是國民黨軍官。1941年,她輾轉到重慶,考入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經濟系。在校園裡,遇見了同鄉馬鶴凌。1944年8月,二人在重慶舉行了婚禮。
  婚後,她一直隨馬鶴凌四處奔波,1951年遷居臺北,才算安定下來。起初,夫妻倆與五個子女及馬鶴凌的母親共八口人擠在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的青年服務團宿舍里,十分艱苦。為維持生計,她甚至到縫衣工廠幫忙縫軍衣,掙錢貼補家用。
  家境漸漸好轉後,一家人搬遷到臺北復興橋的一處寓所,秦厚修也放棄工作,全力相夫教子。一次,馬英九和妹妹吵架,她也不責罵他,只叫他去讀《左傳·鄭伯克段於鄢》。教育馬英九,做兄弟姐妹要一心一意,做母子要相親相愛,家庭不和睦,會影響國家大事。馬英九心服口服。
  秦厚修生活低調,家務事親力親為,到晚年行動不便,才請人照料。即便2008年馬英九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擁有了自己的官邸,她依舊獨居在舊公寓。想念兒子時,她就打開電視,看一看有關馬英九的報道。
  2014年5月2日,秦厚修因心肺衰竭病逝於臺北萬芳醫院,享壽93歲。去世前她留下遺言,要求低調治喪,不設治喪委員會,不發訃聞,不設靈堂,將骨灰存在臺北市富德靈骨樓,與丈夫相伴長眠。
  2.
  光復臺灣的政壇名門連震東、趙蘭坤夫婦
  連戰的父母連震東、趙蘭坤也堪稱“渡海一代”的代表。連震東1904年生於臺南,是臺灣著名歷史學家連橫之子。1931年,他在父親支持下,赴大陸跟隨國民黨元老張繼參加抗日。當時,淞滬戰爭爆發,張繼前往西安,力主設西京籌備委員會,建設西北作為抗日基地。連震東也隨之到西安任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經張繼介紹加入了國民黨。
  連震東一去十個春秋。其間,他一度前往北平,在朋友的介紹下結識了趙蘭坤。趙蘭坤出身沈陽書香門第家庭,當時正在燕京大學讀書。兩人一見傾心,雖分隔兩地,但靠著鴻雁傳書,情愫日深。1934年,兩人結為連理。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在上海逝世,享年58歲。彌留之際,給兒子兒媳留下遺言:“中日必將一戰,若生男則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克敵制勝之意義,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光明希望之象徵。”8月27日,趙蘭坤生下一男,遵連橫的遺願取名連戰。
  一年後,抗戰全面爆發,連震東一家輾轉西安、重慶,生活艱苦。連戰後來撰文回憶說:“在黃昏暮色中,倚門凝望父親清癯瘦削的背影漸行漸遠,生離死別之感,常令我不禁縱身母親懷抱,相擁而泣。”
  1945年抗戰勝利後,臺灣光復,連震東受命接管臺北州,負責恢復道路、工程等基礎建設與改製工作。在連震東的籌划下,臺灣的公路、鐵路很快修複通車,市政設施恢復正常運轉,工廠也開工生產。
  1946年,連震東出任臺北縣長,併在臺北市當選制憲後的首屆“國大代表”。不久,他調任行政長官公署參事。同年省參議會成立後,他又出任參議會秘書長,直至1950年。
  1952年,連震東被指派為出席聯合國第七屆大會代表團的顧問。隨後,他從“省建設廳長”一直乾到“國策顧問”、“總統府資政”等,成為臺灣政壇響噹噹的人物。
  連震東的夫人趙蘭坤是個理財高手。1946年她到達臺灣後,便賣掉了連家在苗慄的三甲(一甲約合9700平方米)多土地,用這筆錢在臺北購房出租。接著她又以房產作抵押,貸款購地建房出售、出租,積累起雄厚的家底。她還是個炒股高手,通過買賣股票,賺了不少錢。當時,官員夫人中經商的不少,賺錢的也不少,但像趙蘭坤這樣創造經濟奇跡的卻不多。
  連家的財富到底有多少,恐怕連戰也不清楚。在《我心永平》一書中,他保守地估計“應不少於60億元新臺幣”。上世紀90年代,連家每年納稅平均在5000萬元新臺幣左右,連續多年名列個人納稅榜前列。有媒體稱,“因參與臺灣經濟建設、土地改革等,且與一些商賈關係密切,連震東迅速成為島內的富豪,為連戰留下巨額財產”,並認為“這是連震東備受爭議之處”。
  1986年,連震東逝世,享年82歲。趙蘭坤則於2011年去世。連戰先後擔任“交通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長”等職,多次率團訪問大陸。
  他與胡錦濤、習近平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間的“胡連會”、“習連會”,也為兩岸交流開啟了新的格局。現在,他的兒子連勝文也步入政壇,成為新一任臺北市長的熱門人選之一。
  3.
  經濟奇跡推手李國鼎,不拿回扣的孫運璇
  以李國鼎、孫運璇為代表的“渡海一代”中傑出的技術官員,也曾為臺灣經濟社會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李國鼎1910年生於南京,1934年考取庚子賠款留學名額,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1937年抗戰爆發時,已獲得博士學位獎學金的他決定放棄學業回國效力。回國後曾任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教授、航空委員會防空學校照測總隊少校機械員及修理所所長等職。
  1948年,38歲的李國鼎來到臺灣,歷任臺灣造船公司總經理、美援會秘書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1967年,美國總統約翰遜的科學顧問訪台,欲就科技合作的事情與相關部門展開討論,李國鼎被臨時要求在會上作發言。
  他看過會議報告後,覺得應加強應用科技研究的內容。因時間緊迫,請工作人員補充已經來不及了。他以便箋當做稿紙,奮筆疾書,頃刻就列出了臺灣應用科技現狀表,包括農、林、漁、牧、工礦、衛生、電子、電訊、氣象等類別,讓眾人傻了眼。
  1959年,臺灣發生“八七水災”,損失約37億元新臺幣。許多台胞積极參与災後重建,希望回台投資。但當時的法令十分繁雜,難以操作。李國鼎提出廢除所有不合時宜的法令,制定了“獎勵投資條例”。1960年9月1日,該條例得以實施。此後七年,臺灣“國民生產總值”從620億美元增至1460億美元。1975年,更達到5600億美元。島內經濟進入長期增長階段。
  他還積極推動加工出口區,協助策劃科技發展方案,創設科學園區,促進國際合作,為臺灣邁向現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因此被譽為“臺灣經濟發展奇跡的締造者”、“臺灣現代化之父”、“科技教父”。2001年,李國鼎以92歲高齡在臺灣去世。
  孫運璇1934年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赴美國進修。1945年抗戰結束,他奉命修複臺灣電力系統。當時,臺灣經過盟軍的轟炸,千瘡百孔,發電量只有正常的1/10,缺人缺料。他找來一群在校學生,四處拼湊零件,五個月便複原了臺灣80%的供電系統。
  上世紀50年代,他確定了臺灣電力“火主水從”的策略,大力發展火電,結束了臺灣輪流停電的歲月。他也一路升至臺電的總經理,並不惜成本推行鄉村電氣化,使臺灣電力普及率達到99.7%。
  1967年底,他擔任“交通部長”,在全臺灣島廣建道路,奠定了臺灣汽車交通的基礎。在臺灣當時的十大建設項目之中,與交通有關的就有六項,包括北迴鐵路、中正機場、臺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南北高速公路,均由孫運璇負責規劃。
  這些工程完成後,整個臺灣的交通運輸面貌大大改觀,步入交通現代化時代。臺灣能在上世紀70年代末成功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孫運璇在交通建設方面的作用可謂居功至偉。
  更被人敬佩的是孫運璇的簡樸。剛遷到臺灣,一家十幾口人擠在一間房子里,靠他的薪水過活。每過月半,夫人俞蕙萱就要拿首飾去典賣貼補家用。據俞蕙萱回憶,孩子的衣服總是縫了又補,大的穿不下了就留給小的,不能每餐吃白飯,“要配著番薯一起煮,有三四樣菜,大都是青菜、豆腐,每個人夾兩筷子,盤子就見底了”。
  到上世紀60年代,已任臺電總經理的孫運璇還不得不去打洋工,前往受世界銀行扶助的尼日利亞國家電力公司擔任執行長∽旁諛崛綻槍ぷ魅甑母吖ぷ剩患胰說納畈龐興納啤�
  直到逝世,孫運璇仍住在公家供給的宿舍里,從未購置過房產,家中僅有的一套沙發也已有幾十年曆史。生活如此艱辛,他始終堅持不收禮、不拿回扣,因此被批評不通人情。2006年,他以93歲高齡去世,數萬人自發參加公祭,為他送行。
  4.
  仍活躍著的“渡海一代”郝柏村、許歷農
  如今,在“渡海一代”的精英中,有少數人依然健在,郝柏村、許歷農就是典型代表。
  郝柏村1919年生於江蘇鹽城,是現任臺北市長郝龍斌的父親。1935年,郝柏村入讀黃埔軍校十二期炮科,三年後的1月20日,因抗戰形勢緊張而提前畢業。他參加過1938年的廣州戰役及1939年10月的皖南戰役。1948年9月成為蔣介石的侍從官。
  1949年,郝柏村定居臺灣。1954年,在陸軍大學將官短訓班學習一年後,到第三炮兵任上校指揮官。1958年,“8·23”金門炮戰發生時,他在金門任第九師師長,因戍守小金門“有功”,獲雲麾勛章與虎字榮譽旗,升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
  1965年,他出任“總統府”侍衛長,給蔣介石做了五年侍衛長。但郝柏村說,通常蔣作指示,他接受命令,不曾有任何閑話家常的機會。而郝柏村與蔣經國則經常促膝長談,無話不說。1981年,他被蔣經國提拔為“國防部”參謀總長,成為軍中頭號人物。
  李登輝上臺後,因權力基礎不穩固,對郝柏村相當倚重,先留任他為“參謀總長”,後又提名其出任“行政院長”。外界認為,李登輝這是要削弱郝柏村的軍權,把手伸進軍隊。
  郝柏村任“行政院長”期間,海峽兩岸關係也進入轉變期。他批准成立了陸委會和海基會,為臺灣地區與大陸的“三通”開闢了通道,並請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幫忙,將第一次“汪辜會談”安排在新加坡。他還是臺灣最早識破李登輝“台獨”真面目的人。
  1993年1月30日,臺灣“國民代表大會”在臺北陽明山舉行閉幕典禮時,郝柏村遭民進黨圍攻。他振臂高呼“消滅台獨”,隨後宣佈辭去“行政院長”。島內各大新聞節目當天都反覆播放了這個鏡頭,在民眾中產生極大反響。至今,許多臺灣民眾說起郝柏村,第一印象仍是他當年高呼“消滅台獨”。他也因堅決反對“兩國論”,被臺灣輿論譽為“反獨大將”。
  1993年8月,郝柏村被推舉為國民黨副主席。1996年,他與臺灣前“司法院長”林洋港搭檔參選“總統”,最終落敗。2005年2月6日,他被聘任為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退休後,郝柏村多次到大陸祭祖、省親、旅游,活躍於兩岸反“台獨”的第一線,力促兩岸交流。今年4月,已經95歲高齡的他還應邀到湖北探訪八年抗戰的遺跡,參觀長江三峽大壩,並與抗戰老兵會面。
  老將許歷農曆任黃埔軍校第十二任校長、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1982年,61歲的許歷農被晉為陸軍二級上將。1993年,他因反對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而退黨,與王建煊、鬱慕明、趙少康等另組新黨。因為資歷比較深,他被許多人親切地稱為“許老爹”,成為新黨的精神領袖。
  為了兩岸統一,許歷農一直十分活躍。據女兒許綺燕回憶,他在臺灣參加過反“台獨”大游行,跟著游行隊伍一走就是十幾里;去日本、俄羅斯、德國參加過世界華人反“獨”促統大會;到香港、澳門參加過回歸慶典;還到北京參加過辛亥革命紀念慶典,併在慶典活動的發言稿中高呼:“所有中華兒女都應該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
  許綺燕曾心疼地勸他:“爸,您何必還這麼辛苦呢?也該休息了。”許歷農卻說:“傻丫頭,你知道嗎,人生七十才開始,你爸爸還年輕。”接著又嘆了口氣,“我多麼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兩岸中國人共走一條和平統一之路啊。”
  如今,馬鶴凌、秦厚修、連震東、李國鼎、孫運璇等“渡海一代”紛紛離世,郝柏村、許歷農等人也步入高齡。他們當年那種曾經震撼心靈的思鄉之情,對家國夢想的澎湃激情,如今已很難在臺灣年輕人身上找到蹤影。
  “渡海一代”的第二代、第三代雖然繼承了先輩們的稟賦,不少人還在掌控著臺灣的政治經濟,但與父輩相比,大陸對他們而言,多了幾許淡淡的政治味道,少了幾分濃濃的鄉情。
  (本文由《環球人物》供稿)
  李振廣  (原標題:臺灣“渡海一代”的鄉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v28fvkyk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